美元長達70餘年的全球儲備貨幣地位正面臨罕見挑戰,而一切的元兇正是川普的政策。期刊《外交事務》評論稱,關稅不僅會削弱美國經濟,更將動搖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根基,最終讓川普一心想掌握的「經濟大權」消亡。
自布列登森林體系確立以來,美元便穩居全球金融核心。美元同時具備高流動性、高接受度與強大的金融市場支撐。截至2024年底,美元仍佔據全球外匯市場約85%交易份額,超過5成跨國貿易也以美元計價。美國龐大的國債市場、法治制度及投資開放性,使美元成為各國央行首選的儲備資產。
然而,川普的經濟民族主義與單邊主義政策正侵蝕這些基礎。他不僅對加拿大、墨西哥等傳統盟友徵收高關稅,更重啟對伊朗的極限施壓,並對全球貿易規則採取對抗態度。川普執政期間持續攻擊司法制度、干預貨幣政策,削弱了外界對美國制度穩定性的信心。市場預期,貿易戰引發的供應鏈中斷與政策不確定性將壓抑企業投資與消費,進一步打擊美國經濟成長前景。
雖然目前尚無足以直接取代美元的替代選項,但美元霸權的裂痕正逐漸浮現,兩大潛在的挑戰者是歐元與人民幣。歐元是全球第2大交易貨幣和儲備貨幣,也具備開放市場與法治基礎,卻因內部財政政策一致性低落和俄羅斯帶來的地緣風險,難以構成全面替代。人民幣尚未完全自由浮動,中國境內市場也未達足夠開放與深度,難以吸引全球儲備資金。中國主導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(CIPS)交易量也全然不足以抗衡SWIFT。金磚國家嘗試推動新興貨幣機制,至今亦僅停留在規劃階段。
比特幣和黃金等替代品也沒有取得成功。加密貨幣缺乏作為儲備貨幣所需的許多必要特徵,包括流動性、價格穩定性以及政府或其他明確價值來源的基礎。黃金已被用作貨幣數千年,但它的弱點現在已經顯現──政府無法控制黃金供應,因此依賴黃金會限制其應對經濟危機的能力。
美元乍看之下依然強勢,但川普對美元帶來「數個世代以來的首次威脅」。以色列、日本及歐洲多國因被課以高關稅而感受到政治疏離,對美元的依賴逐步鬆動,往後可能轉向持有地緣政治夥伴的貨幣。川普對北約共同防禦的質疑與烏克蘭問題的立場,也讓盟國對美國的安全承諾產生懷疑。地緣政治與經濟戰略秩序的重塑,可能驅使各國與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建立更緊密的貿易結算機制,削弱美元在國際貿易中的主導角色。
此外,美國對伊朗、委內瑞拉等國加劇制裁,也迫使被制裁國尋求去美元化。俄羅斯2018年後便大幅減持美元資產,轉而持有黃金與人民幣等替代貨幣。若川普進一步濫用金融制裁工具,勢將加速這股趨勢蔓延至更多國家。
美元的地位或許不會在一夕之間崩解,但川普的執政風格與政策方向可能種下美元長期弱化的種子。但眾所皆知,美元並非總是貨幣霸主,在19世紀,英鎊才是國際貿易和儲備的首選,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及數十年衰退,英鎊的全球地位才逐漸衰落。英鎊的下滑和美元的崛起絕非必然,正如美元如今的潛在消亡也並非不可避免一樣。決定儲備貨幣的是選擇,而不是命運;如果美元最終被廢黜,那將是川普政府一手造成的災難。
Advertisement
Advertisement
Advertisement




















Advertise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