トップ > ニュース一覧 > 記事
海納百川》蔣公逝世半世紀 重新認識蔣中正(丘智賢)ン

中國國民黨黨章第16條:本黨以繼承總理領導革命之蔣中正先生為總裁。極諷刺的是,蔣公逝世50週年,國民黨除了日前象徵性前往慈湖謁陵之外,別無紀念,黨主席朱立倫連在個人臉書上致敬也不願發一語;而更有前黨務主管稱,年輕世代對蔣公逝世紀念日毫無概念,是民主時代的可喜現象,實在毫無邏輯可言;中正紀念堂大廳更在這紀念日裡緊閉著大門,顯出國民黨的蒼白無力。

試問,美國會以遺忘華盛頓、林肯、羅斯福、艾森豪為民主之榮嗎?今日賴清德之流陷入對川普左支右絀的尷尬境地,不正是因為他從不讀歷史,對當日中美外交的難處無知才致?若蔣公看到今日的中國國民黨主席竟以「親美路線」沾沾自喜,而賴清德揮霍著當日建設的果實,先是劃下不得疑美的紅線,卻被川普關稅重錘倒地,手足無措,想必會搖頭痛息。

在民進黨課綱教育下,篇幅還不如日本明治天皇、越南胡志明,蔣中正波瀾壯闊的人生值得我們重新認識。孩提時,他是敢於嘗試的調皮孩童,喜歡甩刀弄棒,自封為戰場遊戲中的大將;稍長,他在慈母支持下完成留學夢想,東渡日本成為士官學校候補生,卻因回國響應辛亥革命,遭日方開除,儘管他未能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完成學業,但日本始終視他為中國留學士官系的中堅一員。

25歲的蔣中正在杭州參加革命,率領敢死隊攻打輔署建功,陳其美任命他擔任團長,不以封侯為足,志在光復神州的青年蔣中正,對於軍事戰略、新興科技充滿興趣,他曾在上海創辦軍聲雜誌,並翻譯日本的飛行機書籍,還準備赴德國留學;次年,被北洋政府任命為陸軍步兵上校,且已在出國名單的他,因參加孫中山的二次革命而被袁世凱以要案通緝,人生180度轉變,若蔣中正只顧仕途,大抵他也只是北洋政府諸多將領之一,而無未來的建樹。

30歲前後的蔣中正,隨著孫中山的革命事業浮沉,他曾受命在上海、東北聯絡革命同志,發動起義,也曾短暫擔任革命軍參謀長,但革命黯淡的困境,即便蔣中正撰寫再多的作戰計畫,也看似難有改變;32歲時,蔣中正在福建前線發揮了自己本行的砲兵本領,在民初軍人幾無專業的行列中,有了百發百中的善戰之名,但當時的革命軍更像是烏合之眾,不願隨波逐流的蔣中正返鄉讀書,準備留學,卻又未能如願。

蔣中正在廣東籍人士較多的革命陣營中常顯得特立獨行,動輒離營回到上海與寧波故里,但每當如此,孫中山、胡漢民、汪精衛、廖仲愷就屢屢來信催行,若非肯定他的才能與忠貞,當不會如此;早在黃埔軍校建校3年以前,蔣中正就提出了練兵計畫,準備8千桿槍枝,編成1旅3團,可在4個月後北伐,這讓人直接聯想到黃埔建校初起的校軍規模;次年,孫中山因陳炯明叛變幾乎喪命,蔣中正千里赴難,隨侍出險,更得信任,當孫中山重返廣州,不僅任命蔣中正為大本營參謀長,後更由他代表前往蘇俄商談合作計畫,蘇俄並未支持國民黨提出的軍事方案,代之以加強軍事教育援助,促進了黃埔軍校的創建。

蔣中正在黃埔創建初期曾掛冠求去,是因為他認為,孫中山的事業在歷史上、精神上早已成功,但是在事實上屢屢受挫,是因為未按部就班,奠定根基。當時軍校若缺少財政、黨政為保障,他任校長也將成為數日京兆。在孫中山、廖仲愷的全力承諾與支持下,38歲的蔣中正開始以校作家,全心投入黃埔創建,而果如其所設想,中國國民黨真正擁有了一支有信仰、有戰鬥力的勁旅,平定廣東,進而在四年多後,北伐統一全國。

隨著軍事進展,蔣中正聲譽鵲起,成為國民黨內的重要政治人物。北伐期間,蔣中正因軍事失利首次下野,後訪問日本,爭取支持,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勸蔣中正不要北伐,蔣中正心生反感,卻未想到,民國17年國民革命軍克復濟南後,日本旋即發動事變阻止北伐,蔣中正與黃郛、熊世輝等留日的國民政府要員險遭死難,當年42歲的蔣中正,立誓雪恥擊敗日本帝國主義,並有光復台灣、扶助朝鮮獨立之想。

北伐勝利後,蔣中正擔任國民政府主席,但實際上,地方勢力仍各擁一方,未幾即因部隊編遣問題發生中原大戰,而後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,張學良抱不抵抗方針,東北迅速淪陷,國民政府談判外交籌碼全失,本有壯志率軍北上抗日的蔣中正很快發現,國民黨內同僚卻希望利用機會讓他去職,於是二度下野。

沒有了蔣中正的國民政府、國民黨,很快陷入無法運作的窘境,日本發動一二八淞滬事變後,被請回南京的蔣中正力主國民政府遷都洛陽辦公,並在上海抗戰,等於拉開戰略縱深,停戰後上海我雖不能駐軍,但主權仍保未失,這次作戰,也像是數年後全面抗戰的一次預演。民國21年3月8日,國民政府特任蔣中正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,蔣委員長之名,與英文Generalissimo一般,成為了他的永恆印記。

孫中山雖在北上共商國是前,指示蔣中正成立革命委員會,以俄為師,但現實上他也深知,國民黨的重要幹部如胡漢民、汪精衛都對此不無保留,而國民黨偏向政治菁英俱樂部的屬性,與組織嚴密、信仰統一的列寧式政黨,先天差距甚大,國共矛盾與中蘇關係,成為終蔣中正畢生的挑戰。孫中山、廖仲愷先後去世,難以調和,國民黨終以恢復黨權名義清黨,直至抗戰期間才又開始國共合作,但仍紛歧難斷,直至最終分隔於兩岸。

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的十年因建設頗有成效,被譽為黃金十年。蔣中正聘請德國、義大利顧問,積極對日備戰,在他身邊,是當時國內外的第一流人才,德國國防軍之父塞克特將軍,為義大利成功理財的史丹法尼,都為蔣中正獻策,他又成立國防設計委員會,後改為資源委員會,網羅全國工業專家,是今日經濟部的前身,培育的人才如尹仲容、李國鼎、孫運璿等,多年後成為台灣經濟建設的推手。蔣中正對國家建設有長期規劃之心,在大陸時期未完成的夢想,仍在台灣努力以赴,不屈不撓。

西安事變從爆發到落幕,蔣中正的聲望達於頂點,張楊叛舉,遭到國內普遍的唾棄質疑,國共也開始重新接觸談判,不過半年多,蔣中正就面臨了七七抗戰的最大考驗,他立即下令動員,在廬山談話會上表明最後關頭,犧牲到底的抗戰態度,中國以一個農業國家,與已經工業化的日本相抗,對外交通線迅速被日軍切斷,主要城市先後淪陷,國民黨內的大老,半年之後即已經垂頭喪氣,甚至背地責難,但蔣中正氣魄未減,認為中國抗戰更是世界反侵略戰爭的先聲,他對國際局勢判斷準確,中國終能成為同盟國家的一員。

在四強的盛名下,中國得到的國際援助仍然極為有限,在美國先歐後亞戰略下,以擊敗德國為第一優先,偌大的中國,僅能靠勢如涓滴的駝峰航線,及自身努力維持戰線,通貨膨脹已然浮現。蔣中正前往開羅,與羅斯福、邱吉爾會談,確認光復東北、台澎,扶持朝鮮獨立,但盟國共同反攻緬甸的軍事承諾很快跳票,蔣中正與羅斯福的關係,更因史迪威事件跌至冰點。國內則面臨日軍發動50萬人規模的一號攻勢,連失重鎮,國民政府聲望一落千丈,中共要求組織聯合政府,內憂外患中,美國為儘早結束對日作戰,在雅爾達會議上同意蘇聯取得東北特權的建議,羅斯福的匆促決定,在他去世後多年,依舊影響著太平洋局勢,隨即突如而來的抗戰勝利,使得蔣中正只有戒慎之情,毫無欣喜之思。

台灣光復一年後,蔣中正首次抵台參加慶典,受到民眾熱烈歡迎,他感情激動,把當年割讓台灣,與幼年失怙的經歷相連結,認為光復台灣是自己最大成就,大概怎麼也想不到,僅半年多後,二二八事件突然爆發,蔣中正與國府要員毫無加害同胞之心,只是必須迅速恢復秩序,避免美國等外力介入台灣,而事件之後,國民政府改組省府,盡量寬大,放下不提的態度,反而使得許多人不明真相,在歷次選舉的渲染操作下,二二八更成了民進黨的政治空白支票。

抗戰勝利後的蔣中正聲望達於頂峰,國家卻是千瘡百孔之局,勝利突然而至,更使得人們對未來,從不切實際的希望跌落難以平復的失望,戰前猶有汪精衛、林森與蔣中正分擔局面,戰後蔣中正則總攬軍事、政府、黨務,備多力分,他為完成孫中山遺願,推動政治協商、制憲行憲,最終卻在美蘇掣肘、內部失衡下,導致政治傾軋、軍事失利、財政崩潰之局,民國38年時三度下野的他,在各地依舊受到簇擁歡迎,但卻像是一場謝幕之旅,難以扭轉局勢。

蔣中正在台北復行視事,決心從頭做起,中美簽訂協防條約,保護了台澎金馬,也牽制了反攻軍事,在核子時代下,這有發生世界大戰的可能,最終無法達成。蔣中正曾於八二三砲戰結束後十年時回憶,只有這十年,才算是有一安定局面,可以積極建設,他回想起多年前,自己在福建率部,寓居上海的孫中山告訴他,如果沒有根據地,自己只是租界中的亡命客,要他一定堅持。

晚年的蔣中正,依舊心心念念於國家建設,民國56年,他聽取劉大中、蔣碩傑、顧應昌、費景漢等四位院士的台灣財經改革意見,予以全力支持,劉大中應邀出任行政院賦稅改革委員會主任委員,以電腦等先進工具及思維,經過數年努力,改變了稅制結構,並為下一步經濟發展奠定基礎;民國57年,蔣中正推動九年國民義務教育,他特別批示要重視對於現代生活與管理方法的教育,提升了社會整體素質,這些舉措使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,以及中美斷交後,仍能繼續發展;而在大陸發動文化大革命時,蔣中正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,力圖捍衛,陽明山中山樓、中山博物院(台北故宮)、國民革命忠烈祠、國父紀念館、圓山大飯店,均屬這一時期的重大公共建築,至今價值依然未減。

未能回到大陸的蔣中正,如何看待那個他期待的未來?他曾手訂三項保證、六大自由、十條約章,他的目的是建立一個民有、民治、民享的新中國,保證人民自由,避免歧視與尋仇。建設而非破壞,才是他所追求者,他更曾明言,「不是敵人,便是同志」,蔣中正的政治哲學絕非只有鬥爭,而無合作的餘地,那是最大的誤解。

對歷史和檔案極為重視的蔣中正,留給今日的,不只有數十年的日記,更有近百萬頁的檔案文件,當中的一筆一畫,都可見到他為國努力的痕跡。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他呈現其中,在孤獨與絕望的時刻,他為國家的尊嚴常只能挺立腰桿,甚至強顏微笑,外人無由窺得內心世界,甚至要移誣於他,只能待後世的揭開真相。

那個豪語「光我神州盡我責,東來志豈在封侯」的青年蔣中正,終生踐履了誓言;「艱難革命成孤憤,揮劍長空涕淚橫」的心情,早已在世上留爪雪泥,而匡復中華、重建民國的昂立身影,在歷史長頁中仍格外耀眼醒目。

蔣中正的人生是一本厚重的史冊,值得我們敬仰與學習!

(作者為黃埔軍校同學後代聯誼會會長)

※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※

続きを読む

Advertisement

Advertisement